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01
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依托丰富经验,在深度理解课改本质和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立足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综合分析课程资源与办学条件,对学校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总体安排的可视化路径,以可理解、易操作、能落实为原则,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如何回应学校办学理念的宏观指引,以课程为载体,实践办学理念所倡导的教育目标?
我们如何基于新课标、新课改要求,生成一份与学校发展基础高度切合的高质量课程实施方案?
各学科如何基于学科发展基础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科学、可行的学科发展路径,强化学科实践,增进学科融合?
如何打通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内和课后一体、分科与综合并重、分层与分类同步的课程结构,构建素养导向、横向融通、纵向贯穿、层层递进的课程实施体系?
如何消弭课程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距离,让课程从纸面上落到课堂中?
我们如何通过可迭代的课程建设,支持不同学情特点、潜能优势、发展水平的学生成长?
以上问题,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并在项目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验证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我们的主要突破点在于:
建构各学段培养目标,支持学生持续成长。
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等,建构各学段的培养目标(表现性目标),以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确保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支持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推进领域课程群建设,实现课程综合育人。
从某种领域的角度来建构课程群,侧重于促进课程发挥综合作用,是学校有序推进学科发展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有效路径,也是使课程体系实现素养导向、层层递进、丰富立体、综合育人的有效策略。
优化课程与教学设计,切实落实育人目标。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以Ubd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为基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通过知识目标(K)、概念性理解目标(U)、能力培养目标(D)的设定,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等,将育人目标有效落实到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
运用科学方法与工具,增强课程内容活力。
选择科学的方法与工具,探寻课程“增长点”,科学配置新增课程,让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课程模块,都能具备鲜活的生命力,以此建设起真正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赛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让教师也能够更清晰自己的目标站位、行动要求和发展路径。
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定期评估外在环境、评估学生发展需求、更新课程目标与内容,定期评估教学方法、定期评估及更新家校社资源等,让课程体系能够根据校情、生情等变化,实现自迭代、自更新、自升级,促进课程、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促进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
—— 旗峰幼儿园 ——
案例二
—— 桂花坪小学 ——
案例三
—— 龙江外国语学校 ——
案例四
—— 石门中学 ——
02
特色板块课程体系
03
校内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高质量校内课后服务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基本途径是课程,课程对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与学校顶层设计深度融合,与学校常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科学划分课程类别与层次,建构适宜的评价系统,以评价促进课后课程体系的更新,形成动态、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育人载体。研究院通过构建校内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科学规划课程类别,合理设置课程目标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等,切实提升课程育人的作用,深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锻造校内课后服务课程整体质量,从而促进校内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