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中小学AI怎么教?广东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重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力量。
近日,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打出AI教育组合拳,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涵盖人智观念、知识技能、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
“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其中,课程指导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至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至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至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以下是各学段课程目标,以及师生AI素养框架的三级指标。
各学段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
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高中阶段侧重项目的设计创作和前沿应用。
中小学学生AI素养框架
广东省中小学学生AI素养框架包括4个一级维度,即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中小学教师AI素养框架
中小学教师AI素养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即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

本文编辑 | 品牌宣传部
本文来源 |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广东教育传媒”视频号等,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国基教育智库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