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全解析 | 如何读书、读行、读心?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知行合一、观照内心、回归本质,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此次读者领读者大会暨第六届美师美课大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汇聚各方教育精英,深入研讨阅读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多元价值与实践路径,为构建教育新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
广东省国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骆龙衍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当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方能深入人心。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方能触及核心,解决根本问题。据此提出了三条教育改革路径:一是读诗书,即通过经典阅读获得面对未来的精神底气,利用碎片阅读获得思维的闪光与突破,两者结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心流;二是赏山河,即通过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自主参与中提升素养;三是悦身心,即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在于发现并成就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成长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高贵的单纯。阅读是进入这个境界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周国平
阅读是教育之基石。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能汲取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构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沉浸于经典与优质文本之中,是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路径。
漆永祥教授指出,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把读书的选择权与时间还给学生,年积月累,久久为功,语文素养自然提高。吴欣歆教授专注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方法,她强调理解作品及作者创作意图、联结生活经历与作品、重构经验的重要性,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蔡可教授认为数智时代应利用AI等新技术构建阅读生态,通过社交媒体平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培养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为阅读教学与现代技术融合提供了方向。周国平先生将读书分为读有用之书以获取实力和读无用之书以培养定力两类,点明在不确定时代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核心意义。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阅读课程建设和空间创设等一系列实践探索,也正在发挥阅读的深远影响力。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夕花主持的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项目,历时5年,经历“构建-实施-修订-再实施”,涵盖《学生共读手册》《教师指导用书》和《课件资源包》,即插即用。“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设置了一系列有趣、新奇、充满挑战性的阅读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拿起一本书,能够持续把它读完。
广东仲元中学(初中部)语文老师夏海芹分享仲元中学阅读空间的建设,学校利用“双三螺旋”理论,由馆藏、服务和个性空间构成目标内螺旋。学生本位、顶层统筹和数智协调构成环境外螺旋。内外螺旋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促进目标螺旋深化为阅读圈、能力圈和素养圈,有效推动阅读空间体系的建设和整体优化。自2023年9月以来,图书馆借阅量高达97362册,人均借阅量达到13册。

儿童文学作家及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袁晓峰校长:
做一个幸福的领读者,是不固执于经典,开放包容接纳,与时代同频同步;不固执于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在需要状态下阅读,及时更换更喜欢的,坦然接纳阅读中的喜新厌旧;不固执于囿于专业书籍的阅读,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更广泛,突破信息茧房,尤其要多读儿童文学;不固执于完成既定目标和计划,不迎合固有的理念和专家之言。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夕花:
“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评价基于儿童、立足过程、注重兴趣,能够动态地嵌入到学生阅读和教师指导阅读的全过程,始终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相依相随,从而实现“以评促读”“评读互进”,通过评价,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满足,从而自愿读书、自发读书、自主读书。
番禺区名师、广东仲元中学初中语文老师夏海芹:
仲元中学阅读空间的自然化阅读氛围,让美好自然发生,让学习自然发生,让阅读自然发生。
读者新语文阅读中心主任王廷鹏: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曹阳明:
阅读的核心素养,是教给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思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读写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东澜湾小学书记、校长刘佳媛:
整本书的阅读已经纳入了教材体系,书香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基层学校的重要命题,是思考如何让阅读滋养师生心灵,如何让阅读成为师生乃至家庭的生命自觉,发挥阅读共同体的力量。
广东省国基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事业部主任韩莹莹: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应从价值选择开始,以课程体系撬动,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实,在评价与诊断中完善。
广东省求上语言艺术研究院院长林洁:
从阅读的读、写、演三个层面,让学生的阅读成果鲜活立体起来。
成都市读者小学陈龙校长: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读什么”、“读得怎么样”、“愿不愿意读”、“怎么读”的系列追问,开展阅读活动实践探索,让阅读真实发生。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 总经理、总编辑王铁军:
正规期刊遵循学术规范和出版要求,遵守版权法、 遵循学术诚信原则。
《故事作文》主编常鹏飞:
《故事作文》提倡“自然写作”和“兴趣写作”,让孩子通过阅读精彩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读者》(校园版)执行主编赵静:
关于教育,我们相信“教育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
实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延伸与拓展维度。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教育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林水洲提出,推进实践教育新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努力。学校要强化课程与师资建设,家庭要支持学生参与,社会要提供平台与机会,三方合力为学生实践成长创造条件。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负责人邓华开分享“乡土育人”的西樵范式,认为乡土育人,打破了校园与城市社区和乡村的围墙,打通了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学习发展的屏障,实现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国家也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国基科技创新研学基地主任刘顺顺分享国基综合实践的探索,国基研学区别于市场常规研学,在于通过任务驱动、学科链接、评价创新让学习有趣有价值有挑战有激励。通过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感到好玩,又能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儿童博物馆副馆长苏白雪把教育与文博深度融合,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在校内建设了12个主题博物馆、7个微型博物馆和129个班级博物馆,并构建了《博物致智》博物馆课程体系,均取得实际成效,学校学生多次参加央视《赢在博物馆》《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录制;学校博物馆课程项目取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题专场讲者观点集锦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林水洲: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家庭要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负责人邓华开:
乡土育人,打破了校园与城市社区和乡村的围墙,打通了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学习发展的屏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晓勇:
研学旅行是让孩子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是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出发点,中小学校可从学科教材、主题探究、校本课程特色等角度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
读者出版集团高级工艺美术师裴天鹏:
读者文旅以特色主题课程、互动体验课程和集体性团建活动为抓手,深度融合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育和集体性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致知、自尊、自律、尚善的人。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儿童博物馆副馆长苏白雪: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课程,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点燃了一把火,种下了一粒爱国的种子,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使他们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牟辽川:
通过文教融合、馆研合作、多元创新,为青少年美育提供助力。
顺德适子教育集团总支书记杨立雄:
学生成长是目的,课程是工具。鲜活的生命需要鲜活的课程。鲜活的课程需要鲜活的资源与进化的工具。既要持有课程显微镜,也要持有课程放大镜。既要精心雕刻、琢玉成器课程、又要共同描绘课程山水,生成课程画像。
国基科创研学基地主任刘顺顺: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实践育人的开始。实践育人需要从校外校内联动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系统的综合实践课程保障学生实践活动。
“新冉·趣研学”联合创始人大米老师:
社区研学,是把一座城市当成一个超级大营地,利用社区周边的在地化资源开展家门口每周不同主题的研学课打造儿童社区社交场景。
甘肃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副编审白鑫:
“敦煌书坊”是甘肃教育出版社根据自身在敦煌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等学术研究成果领域的传统出版优势以及敦煌手工书(文创产品)的探索,同时整合读者出版集团相关出版资源,依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研究数据库与知识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的一个多元化的融合出版、学术支撑平台(品牌)。
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充满压力与挑战的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接纳自我、热爱学习、感受幸福、建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刘学兰教授总结了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困境,即高焦虑的环境与追求安全的本性;高控制的环境与独立自控的需求;高虚拟的环境与生命体验的追求。教师需要接纳学生的情绪、不完美和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感受幸福、建立自信。
国基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主任谢如意认为,一所普通的学校要通过班级心育解决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需要建立“班级为本”的心育模式:让班主任具备心育功能,把班级经营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一套集系统规划、师资培训、家校合作、线上线下与工具支持于一体的系统服务,以评促建保障项目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校社多方共举。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研训员杨阳,运用教育戏剧开展体验式家长工作坊,通过情景体验和关键人物对话,让参与者自主思考与行动,培养其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帮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李秀文主任在分享时提到,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无痕渗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生命中,做“大爱无声,大教无痕”的心育!通过构建学生心育课程、教师心育课程、家长心育课程的心育课程体系,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积极共育生态,如通过举办丰富的家长讲堂、家长沙龙、上门家访等系列家校共育活动,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沟通空间,优化教育发展生态,推动家校共育的“深度参与”。
主题专场讲者观点集锦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研训员杨阳:
教师入戏可以让参与者通过情景体验去发现些什么,让他们面对不同的情况时能自己思考并采取行动,在不同的场合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获取深入的理解。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员肖观仁:
分享南海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实践是通过打造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智库、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和心理关爱工程,构建“1+2”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家校心育中心主任李秀文:
心育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是“唤醒唤起的教育”。我们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发现和被发现的;我们坚信,教育是一场是发现自己的旅途;我们坚信,发现独特的自己是教育最本真自然的姿态。
珠海市金湾区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清华:
金湾区外国语学校“六步法”课堂其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此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让每一位师生都精彩”的美好愿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办公室主任孙露: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是优秀的心理老师。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看见每一个生命,理解每一个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独特绽放!
国基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主任谢如意:
面对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挑战,我们应当从日常生活和学校的基本单元——班级着手,化繁为简,从预防做起,而非仅仅作为问题发生后的补救者。当每位班主任都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进而累积成班级整体的和谐与进步,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才会迎来真正的蜕变与提升。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李可:
学校心理教师面临“3缺”困境,缺专业训练、缺督导、缺经费,可以借助AI进行练习,提升危机个案识别能力,做好心育工作。
本届大会以“用读行的力量,助力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聚焦阅读教育、实践教育与悦纳教育三大关键领域,提出以阅读丰富内心,以实践拓展体验,以悦己提升心力,通过三个层面的内外构建重塑学校的育人路径,以此实现师生的精神成长,从而推动教育的生态发展。
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精彩纷呈,相互交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教育新生态的宏伟蓝图。这些理念与实践经验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深刻的启示与借鉴,助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