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咨询

招商合作

在线客服

  • 在线客服

全部产品

课程建设 | 从新教材看教育新趋势,2024新中小学教材浅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启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教材实行周期修订制度,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当“课程标准发生变化”时,教材“应及时修订”。在此背景下,2024年秋季中小学各年级教材将开始以全新面孔出现。

 

2024年秋季,随着新教材的全面启用,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一个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三者深度融合的新纪元。这一变革不仅是对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育分”、“育能”模式,跨越至全面深化“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

 启用新教材分三步走:

 

2024年,起始年级换新教材,一年级语文和数学,三年级英语,七年级各学科全换,八年级物理、九年级化学启用教材。

 

2025年,换小学二三年级所有学科,换八年级所有学科,九年级物理启用新教材。

 

2026年,小学四五六年级所有学科启用新教材,初中九年级全部启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核心变化

 
语文新教材变化和特点

 

 

1. 大单元整合: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更新

新版语文课文选文有变,进行了大幅增删和顺序调整。

 

变课文单元为阅读单元

调整方向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课文单元,以单元主题为经、学习任务群为纬来整合单元教学。

 

2. 重视整本书阅读与思维训练

旧教材中,对名著的阅读要求是部分性阅读,只要求阅读其中某个片段,而新教材则改为整体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名著,群文阅读。

 

在新教材中每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合并为一个版块。同时每单元后新增了“阅读综合实践”的版块,可见更重视阅读后的思考,提高思维训练。

 

3. 加强习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在习作内容上也进行了调整。一是适当增加了习作的次数。二是习作的主题发生了变化。适当调整了关联性不高的习作话题,更加注重单元内容整体性,使单元习作尽可能体现“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进阶原则。三是习作编排顺序也做了调整。

 

习作内容的调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实践能力,还体现了以“学习任务群”为方向来设计单元的学习活动。

 

4. 综合性学习改为“专题学习活动”

新教材将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使这样一个栏目更加符合学习的要求。

 

 

 

 
数学新教材(人教版)变化和特点
 

 

1. 调整了幼小、小初、初高的衔接

小学数学开篇部分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帮助孩子充分熟悉新环境、新同学,重拾学前经验,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开篇设置为数学游戏

小初,初高中之间的衔接,调整了需要衔接的知识点;重新添加了部分被删除的内容,如韦达定理等,更好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期。

 

2. 单元调整,注重连续性,凸显单元整体教学

新教材抽调穿插单元,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凸显单元整体教学,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

 

递进知识点单元相邻放置

 

3. 融入生活实际案例,注重跨学科学习

新教材中增加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紧密连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引入更多的实际背景素材,科技、人文、历史、生物等跨内容,更注重跨学科学习。

4. 注重数学本质和过程探究的学习

新教材从大纲、例题和习题等部分实现全面优化,更加突显知识本质及算理算法的重要性。

 

在课后习题中,新教材优化了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一个算式写数学故事,更强调对算式的本质理解,更强调迁移能力。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过程性的探究,课后练习也同步增加过程性考察题目。

5. 复习与关联,体现知识整体性

旧教材中的“总复习”单元调整为“复习与关联。这一变化不仅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通过系统的复习和关联训练,引导学生构架知识框架体系,不再是零散无关联的知识点。

 

6. 重视项目式学习

新教材注重在应用中完成学习,增加了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单元,参考新教材大纲可以发现,总体上增加了20%的综合实战内容。

 

 

未来学习建议  

语文学科

 

本次语文新教材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注重专题性学习。因此建议在学习语文时,应该避免是死读书、死背书,而是要加重阅读技巧和思辨性阅读思维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重视群文阅读,以及进行思考和运用。教师课堂上则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和分享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
2.鼓励自主学习。培养乐于提问,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理解“学习任务群”。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内容的“同质化”。

4.扩大见识和多学科知识。教师和家长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给学生制造不同的真实问题情境。

5.结合《融通人文》素养课程补充教学。融通人文围绕着学习任务群进行设计学习内容。同时培养的“五力” 正是新教材变化的方向。

 

《融通人文》课程延伸与补充不同领域的阅读素材,融合诗歌古文、经典名著、历史传说、科普美文、生活短文等不同文体元素。同时在原来偏人文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数理、科学内容的选取。

 

主题性学习任务为驱动,结合各学段认知特点进行不同板块能力素养训练,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运用和迁移,促进深度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

 

数学新教材更加注重对问题分析的过程,加入更多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操作。

1.加强数学实践应用。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多说、多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家长可在日常场景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去超市采购。

2.重视数学核心概念,学透本质,拒绝背公式。学知识要学本质,做题要理解原由。

3.注重“数学+X”的学习。“数学+X”是指数学与其他任意学科的结合,就是常说的跨学科学习。新教材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学生选取学习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时,尽可能选取融合式的主题,如计算运算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几何图形与建筑的融合等等。

4.重视思考过程,培养逻辑思维。重视思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和引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结合《全景思维》素养课程补充教学。全景思维在教学过程方面,重构教学方法,加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法,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全景思维》课程通过对国家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及新课标的深刻解读,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心理学理论、过程教育理论,在国家课程大纲的基础上重构小学的知识框架,并补充部分思维专项训练专题,在内容方面将思维的知识点模块化和纵深设计。

 

新教材的正式启用,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迭代,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飞跃。长远来看,这一变革将深刻影响几代学子的成长轨迹,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创新、实践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宽广道路。

 

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教材的实践中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合力推动教育高质量生态发展。

 

END

 

   本文编辑:课程发展事业部
 
项目动态
 

学校发展

课程建设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2024-08-20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