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 | 30秒“嚼”完一本书!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们阅读吗?
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造了“一天读透百本书”的奇迹,人们只需上传文本,即可快速获取精准摘要、多维度解析、个性化解读,甚至人文情怀式表达。
如此,一系列时代命题呼之欲出:AI能否替代人类阅读?我们为何仍要坚持传统阅读?如何在人机协同中守护不可让渡的认知主权?站在教育的角度,教师和学校又该如何行动,引导家长和孩子重视阅读,在信息洪流中保留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并非对技术进步的抵制,而是对认知本质的再确认,以及重构阅读教育的价值坐标。
人工智能工具
真的懂“阅读”吗?
当我们向人工智能工具输入指令,它能快速提炼内容、归纳要点,这看似拥有自主阅读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自我意识”。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工具的主体性源于社会化精神生产中的 “总体工人”现象。
何为“总体工人”?近代思想家马克思提出,在机器化大工业生产阶段,社会化生产催生了“总体工人”现象,“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当应用在人工智能工具技术逻辑之中,就表现为有的人专门从事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有的人专门从事算法设计,有的人专门从事模型训练等。
人们与人工智能工具的交互,背后是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协作。人工智能工具的“阅读”,本质是“总体工人”运用算法,对作品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的社会化精神生产。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反映的是数理逻辑的确定性。从劳动逻辑的角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劳动对象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整个劳动过程依赖算法实现,并不存在真实的个体感悟、灵感、体会、情感等偶然性内容。
传统阅读方式倡导“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若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阅读”,只能导致“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确定性结果。可见,人工智能工具的“阅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既无法替代人类阅读,也不符合当下的育人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下
为何仍需坚持阅读?
马克思主义指出,精神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而阅读就是一种精神劳动。
在阅读过程中,人们将外部知识内化为个体精神养分,丰富自我,这是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阅读也是个体对内容进行再认识、阐释和建构的过程,充满主观能动性与创新,高度契合当下教育育人导向。
当下教育评价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考试不再局限于传统标准化答案,而是着力考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学生需具备思辨力、创新性,才能适应新要求。同时,主观题占比增加,题目多为跨学科内容,要求学生具备迁移能力和底层系统性思维,以正确审题、解题。
以读后感、手抄报这类作业为例,初衷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进行个性化表达。然而,不少家长抱怨这类作业成为自己的负担。追根溯源,是孩子缺乏阅读习惯和能力,面对作业无从下手,家长不得不代劳。这从侧面反映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人工智能普及,教师应对有招
随着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针对读后感、手抄报等作业,教师可以通过降低门槛,允许学生多元表达,提升情感价值,强化过程体验记录,将家长角色转变为“成长见证者”。当读后感、手抄报不再是一件需要“展示完美”的作品,而是承载思考痕迹的“阅读地图”时,AI工具生成反而会因缺乏个性而失去吸引力。
当然,最终目的并非抵制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而是希望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阅读内化,是书中世界与自我生命体验的碰撞,是独一无二的心灵对话,是技术永远无法取代的深层学习。
教师可参考以下具体做法:
前置沟通明确目标
(1)在布置作业前老师可向孩子和家长展示自己完成的读后感、手抄报,并说明该任务的核心是让思维可视化,强调“个性化表达比精美排版更重要”。
(2)提供分层任务单,设置基础版和创意版,基础版文字结合简单插画,创意版允许数字拼贴和照片日记等形式,让不擅长绘画的孩子用剪贴等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表达。
②
以提问贯穿过程性指导
设立阅读进度打卡墙,老师每周分享三个引导性问题,譬如书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助力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③
重构评价体系
设立成长性评分,提交草稿可得30%基础分,终稿重点考察相比初稿的改进,如新增了哪些独特的观点。
④
关键沟通话术转变
(1)面向家长:
“我们发现孩子在《昆虫记》手抄报里画了会开拖拉机的甲虫,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是AI无法替代的思维火花。或许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听他讲解这个创意背后的故事?”
(2) 面向学生:
“老师期待在你的手抄报上看到属于你的‘秘密图案',可能是只有你们好朋友才懂的暗号插图,让我们把这次创作变成你和这本书之间的‘悄悄话’吧!”
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为校园阅读生态注入新活力
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将公益专家请进校园,开展阅读与写作相关讲座。这不仅是构建学校阅读支持体系的关键举措,更能有效激发学生与家长对阅读的深入认知。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分层设计,匹配认知阶段的主题讲座


学生场:从“趣味引导”到“技巧赋能”
低年级:
邀请专家分享与书籍对话的阅读方法,以读后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与书高质量对话、将摘抄转化为知识拼图游戏的技巧,培养阅读兴趣。



高年级:
举办写作专题讲座,讲解好文章的标准,通过策略引导,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悟 “说人话” 的写作真谛,摆脱滥用好词好句的误区,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家长场:破解焦虑,掌握科学有效阅读指导方法
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不爱阅读问题,专家能够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剖析孩子不爱阅读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掌握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实用技巧,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借助 AI 工具提升效率、增长见识,但个体阅读绝不可弃。相伴围坐灯下共读,在探讨情节、分享感悟中,让阅读成为家庭日常、学校日常,为孩子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坚守个体阅读,我们才能在科技浪潮中站稳脚跟,不被时代裹挟着迷失方向,守住阅读初心,实现精神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成长和超越,让阅读这一美好习惯在新时代绽放独属于人类的智慧光芒。
扫码预约 预留讲座

本文编辑 | 品牌宣传部